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陳譯賢 >中國第一具翼龍化石骨架——魏氏準噶爾翼龍頭骨齶區研究新進展 正文

中國第一具翼龍化石骨架——魏氏準噶爾翼龍頭骨齶區研究新進展

来源:各盡所能網编辑:陳譯賢时间:2025-11-02 13:41:38
三維立體保存的魏氏準噶爾翼龍齶區腹視圖 (IVPP V 4063)
三維立體保存的魏氏準噶爾翼龍齶區腹視圖 (IVPP V 4063)
準噶爾翼龍(A)與神龍翼龍類的妖精翼龍(B)和女神翼龍(C)顎區對比
準噶爾翼龍(A)與神龍翼龍類的妖精翼龍(B)和女神翼龍(C)顎區對比
魏氏準噶爾翼龍上下頜細長尖銳上翹無齒的吻部及附著角質外套的溝狀印痕
魏氏準噶爾翼龍上下頜細長尖銳上翹無齒的吻部及附著角質外套的溝狀印痕
魏氏準噶爾翼龍頭骨形態特征顯示短粗圓鈍牙齒、磨蝕麵及吻端營養孔等
魏氏準噶爾翼龍頭骨形態特征顯示短粗圓鈍牙齒、磨蝕麵及吻端營養孔等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4月1日,PeerJ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關於魏氏準噶爾翼龍的頭骨齶區研究進展。
魏氏準噶爾翼龍(Dsungaripterus weii)是我國發現的第一具較完整的翼龍化石骨架,1964年楊鍾健研究命名並建立了準噶爾翼龍科,當時認為這是第一次在我國發現的翼龍類化石。然而事實上,早在1951年,楊鍾健和劉東生等在山東萊陽就發現少量破碎的可能屬於翼龍的骨骼化石,後經研究證明這是我國最早發現的翼龍類化石材料。
魏氏準噶爾翼龍發現於我國新疆準噶爾盆地西緣的克拉瑪依烏爾禾地區下白堊統吐穀魯群的湖相沉積中。1964年中科院古脊椎所組織的新疆古生物考察隊,在烏爾禾地區進行了較深入的野外考察與發掘工作,發現該地區富含白堊紀陸生脊椎動物化石,並將這一脊椎動物化石組合命名為“烏爾禾翼龍動物群”。考察隊先後采集到數量眾多的翼龍及其它門類化石,包括3件較為完整的準噶爾翼龍頭骨,在1973年出版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甲種專刊第十一號《新疆古生物考察報告(二)烏爾禾翼龍動物群》一書中,楊鍾健、董枝明等對其中的翼龍類、鱷類、蛇頸龍類、恐龍和龜鱉類化石及地層進行了研究。同時這次的野外考察中,還發現了另一類比準噶爾翼龍體型更小的複齒湖翼龍。
近十多年來,汪筱林帶領科考隊在老一輩科學家曾經考察的地方,又開展了新一輪的野外科考,除了繼續對烏爾禾地區進行詳細的野外工作外,還對相鄰周邊地區的中生代地層古生物進行考察,發現了大量翼龍、恐龍等骨骼及足跡化石等。
準噶爾翼龍具有非常獨特的頭部形態特征,如上下頜前部錐狀上翹無齒的吻端,在鼻眶前孔前緣開始發育並且一直向後延伸至枕區上部的頭飾,小小的眼眶,錐狀短圓的牙齒及齒列後部的附著牙齒的上頜骨膨大等特征,在翼龍家族中獨樹一幟,很容易與其他翼龍區分。
由於翼龍飛行需要減輕重量,它們的骨骼細長中空,很難保存化石,即使保存也大多不完整。近年來,雖然在我國遼西及周邊地區的熱河生物群和燕遼生物群發現大量保存完整的翼龍骨架,但幾乎都呈二維壓扁狀態保存,很少能夠顯示有關翼龍類齶區的標本,國內外對翼龍頭部這一重要區域的詳細研究鮮有報道。眾所周知,脊椎動物頭骨特征對於鑒別屬種及研究各類群之間係統發育關係最為重要,由於對齶區相關骨骼特征的認識不足,必然會影響到翼龍係統發育及演化關係的研究。因此,對翼龍頭骨齶區的詳細形態學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热门文章

0.5638s , 14560.7265625 kb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中國第一具翼龍化石骨架——魏氏準噶爾翼龍頭骨齶區研究新進展,各盡所能網  

sitemap

Top